亲子阅读的误区:
动作和声音表情不重要:
绝多数家长在亲子阅读时,担心自己的肢体动作和声音表情,其实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现有很多‘说故事训练班’,这些课程背后的老师大多是来自儿童剧团的人,并不是他们不好,而是他们用舞台剧的观念来教。事实上,儿童剧在台上表演,不会有孩子打断,而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会随时打断你,问你问题。
家长在讲故事时往往太在意讲述的方式,但肢体动作和声音表情真的不太重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更需要留意的是孩子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来,去探索,提问并获得解答,而不是家长本身要有丰富的肢体动作。譬如,在说《辛德瑞拉》的时候,该让孩子自己心生好奇,父母只需要随孩子一起探索故事中的世界。为什么过了午夜12点,南瓜车消失了,礼服不见了,马儿也变回原样了,为何玻璃鞋私自留了下来?
不要告诉孩子故事的启示:
在做儿童阅读推广过程中,家长或故事屋的老师给孩子讲故事时,一般最后会提一个问题,“这个故事让你学到些什么?”比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分享,不要欺负妹妹。实际上,根本不需要告诉孩子什么道理。因为这种讲述方式只会让孩子惧怕阅读,只要让孩子听故事就好了。
父母更不应该直接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孩子。譬如,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绘本故事《顽皮公主不出嫁》,但被改编为“有一天,国王告诉公主,你要找个很有钱的王子嫁给他,才会幸福。”这故事被植入了个人主观意识,使故事变质了,父母擅自灌输孩子自己的价值观,这将严重扭曲孩子原本纯真的性格和价值观。父母在讲述的时候,越有目的性,就越会这样做。其实,故事本身就有价值观,不需要添油加醋。
然而,亲子阅读却不只是让小孩子听听故事就算了,因为这共读贵在交流,而非单向接受信息。看书将为孩子留下较大的思考的空间,可这“思考”并不是强迫孩子被动思考,而是让孩子自主思考。简言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讲故事本身,而是与孩子的对话和解答。
切勿以“礼物”吸引孩子:
现在很多家长或绘本馆的老师都有的通病是,每次给孩子讲故事都要送礼物。其实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礼物,倘若送礼物为的是引诱孩子看故事听故事,那这只不过是贿赂的卑鄙行径,竟然这么早就让孩子接触,这父母岂不是罪恶深重?况且,每每讲个故事就送礼,那么往后孩子在意的就不会是故事,而是家长老师送的礼物。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二十一世纪的的社会圈子里的家长在工作之余,就连社交活动也被安排得很紧凑,导致家长没时间与亲子共读,便把孩子送到“故事屋”,这并非不可行,只不过少了亲子间的联系。可这些老师在讲故事的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一些错误。比方说,讲故事时,老师或家长往往让年纪小的孩子坐前排,而让年纪稍长的孩子坐后边。其实更加妥当的方法是分散各年龄层的孩子,这样会有带动的作用,也能保证讲述的完整性。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www.jinghua.cn
受访人:张大光(台湾故事屋的创办人,从事儿童阅读推广10余年。)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