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0 评论

花莲县秀林国中「阅读推动计划」

1.0 學校背景及現況分析:
  • 花莲县秀林国中,目前為13班的小型學校,學生人數348人,原住民太魯閣族學生308人,約佔全校學生數的百分之九十。大多數原住民經濟困難,據近幾年來之調查,家長職業多為為農、漁、工,有相當的比例為無業或打零工(詳如圖一)。
  • 此外,學生家庭功能不彰的問題亦頗為嚴重(詳如圖二)。因此,學生常有學習動機薄弱、價值觀混淆、行為習慣不良、自信心不足,責任心不夠,輕忽自己文化及中途輟學等問題。有鑑於此,本校一直致力於推動以「解決學生問題為導向」的閱讀計劃,希望讓每位學生都成功:在學業上有所成就;能夠對自己負責。
  • 幾十年來台灣教育在學校制度、師資培育、課程及教學上一直是以漢族文化為主體,使得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精神逐一流失。
  • 在長期的教育政策下,秀林國中的學生在成長的學習歷程中經常遭遇挫敗,產生不適應,加以文化刺激不足,因此,學生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對自身所屬文化缺乏向心力及認同感,而形成學業與行為上的偏差。計畫的推動便是希冀能改善上述問題。




2.0計畫緣起

 一、希望解決學生問題,讓每位學生都能成功。
 二、提升學生的識讀能力與學習態度,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三、建構蘊含文化回應的教學目標與內涵的方案,提昇學生的族群認同。
 四、尋找突破學習困境的可行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五、希望「教師專業,學生樂業」。

3.0目標: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培養閱讀能力,奠定終身閱讀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垂直與水平思考的能力。
 三、充實圖書館資源,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四、建立校園讀書風氣,提高學生閱讀效能。
 五、結合社區及家長資源,全面性的推動閱讀計畫。
 六、從閱讀活動中涵養學生的品德,養成良好的品性。
 七、從閱讀活動中養成原住民學生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了解。
 八、從閱讀活中讓學生對花蓮這塊土地有更深的了解,進而認同、熱愛自己的家鄉。
 九、提倡多元閱讀,讓閱讀更具深度及廣度。
 十、各班建立屬於自己的閱讀計畫,培養正確的態度及方法。

4.0主要發展歷程:

 一、成立「閱讀工作圈」推動小組擬定辦法工作進
       二、成立教學團隊每週定期研討課程實施對話。
                   三、推展各項實施策略。
                   四、教學評鑑、分享經驗。

5.0實施方式:

          一、成立推動閱讀工作小組,負責推動全校閱讀工作。

              二、營造校園閱讀風氣,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 充實校園圖書設備,提供學生多樣選擇。        
  • 於校園動線最佳處建構第二第三圖書閱覽室,提供學生最佳的借閱空間。
  •  建構閱讀網路平台分享閱讀資訊、電腦借閱、分享學生作品並由班級輪流擔任義工管理圖書閱覽室。
  • 鼓勵學校老師參加各項閱讀研習。
  • 製作閱讀紀錄卡記錄學生閱讀情形,培養閱讀習慣。
  • 製作「每週一句」,增加學生對名言錦句的認識。
  • 摘錄名言佳句,廣貼校園各角。
  • 讓學生在集會時上台與全校分享與哲理、道德相關的小故事,並整理成書面              資料,發放各班。
  • 讓學生擔任廣播員,透過「秀中之聲」介紹各項閱讀的資訊、好書介紹、讀              後心得等。
  • 舉辦各項與閱讀相關的競賽,讓學生有表現、互相交流的管道。
  • 發行校園月刊,提供各處室宣導管道,增闢「文章精選」專欄,提供好文章,提升學生關心周遭的人、事、物的能力,訓練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 成立校內閱讀工作圈及教職員工讀書會,提升学校教師閱讀及討論分享之風氣促進自我專業之成長。
  • 開闢專欄 (川堂及教室作好書介紹專覽。



三、推動班級閱讀風氣。
  • 推動晨讀、班級共讀活動,增加學生的閱讀時間。
  • 成立班級圖書角,便利各班學生借閱,培養學生隨時閱讀的習慣。
  • 各班教室佈置增設閱讀專區張貼優良文章與學生作品。
  • 配合戶外教學及相關系列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太魯閣族群文化。
  • 校園月刊出開,提升學生關心周遭的人、事、物及寫作發表能力。
  • 秀中之聲開播,訓練學生收集資料及口語表達能力。
  • 好書介紹,利用不同的宣導方式介紹好書和新書,方便學生查詢與借閱。
  • 增加閱讀教學課程,提升學生的興趣與能力—利用空白課程、社團、慈暉班安排語文領域老師及閱讀專長教師指導學生閱讀。
  • 利用語文領域介紹並講讀台灣各大族群作家作品,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及對各族群的尊重。
  • 將閱讀納入本校本位課程,在各個不同學習領域及活動中支援閱讀。


          四、辦理相關競賽,增加學生興趣。
  • 辦理說故事比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 鼓勵學生對外投稿。(推動能源教育作文比賽、我是書評家徵文比賽、閱讀越           有趣繪本製作、閱讀心得競賽、兩性教育作文比賽、溫世仁基金會作文比賽手工書製作比賽、好書介紹海報比賽、讀書心得徵文比賽、「寓言故事」撰寫比賽閱讀心得寫作「我是書評家」比賽等。)
  • 辦理相關語文競賽。(讀書角佈置競賽、讀書心得、手工書製作比賽、好書介   紹海報比賽等)
  • 辦理相關活動,提升學生的興趣與能力。(秀林鄉公所提供經費協助學校辦理各項活動:故事人才培訓、校園書展、手工書製作等)
  • 辦理閱讀學習各項競賽。


五、預期成果:
  • 在教學中融入品格教育及學校期許,提升學生合作關懷的品格及信心、負責任的態度。
  • 養成學生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
  • 營造豐富的閱讀環境,培養多元的閱讀能力。
  • 培養學生發表自我,表現自我想法與見解的能力。
  • 整合社區相關資源、建立完善的學習網路。
  • 在閱讀的活動當中,讓學生體會到族群、故鄉之美,進而認同自己、喜 愛自己的家鄉。
  • 鼓勵家長積極參與親子共讀活動增進親子互動。


0 评论

台湾阅读推广方案与成效

1. 在推動閱讀活動面向,台灣則沒有與已推動閱讀之國家的比較以及應該努力去進行的方向。

2. 在政策面上,臺灣的政策照著不同目標的計畫進行,各政策的內容或目標歧異性較高,在推行之初以短期政策為主,直到「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實施計畫才開始進行階段性的計畫。

3. 在書籍部分,台灣主要著重增加學校的資源,而日本則是偏重於圖書館與學校的合作層面。此處的差異主要是與推廣的方式有關,台灣在推廣閱讀時是以學校為出發點。

4. 在協助人員方面,台灣主要以種子教師為主,並輔以故事媽媽、閱讀志工來協助。

5. 在實施閱讀策略來看,台灣並沒有統一推動某一項實施策略,而以常見的閱讀指導課、閱讀護照、閱讀心得報告、班級圖書角等活動實施。

6. 在兒童回饋方面,顯示台灣兒童本身並不討厭閱讀,而是厭惡逼著閱讀的行為。

1.0前言

  •  「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
  • 然而,現在的孩子即便天天都拿著書,也未必是在讀書。許多人僅是將教科書當中的知識囫圇吞棗的存放入記憶中,能背誦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卻無法用自己的言語形容出放學回家路上所見所感;
  • 曾經記憶過台灣五大地形,卻沒有親身爬過山、涉過水。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不再喜歡拿著書叫父母念給她聽;曾幾何時,我們的孩子不再捧著書,央求著想要買回家讀;曾幾何時,閱讀不再是一種興趣,而是一種折磨。
  • 為了讓孩子們重新拾回閱讀的樂趣,這幾年來教育部與民間都推行著各式各樣的閱讀推廣計畫。


  • 2000 年的全國兒童閱讀計畫、2004 的焦點三百─國民小學閱讀推動計畫以及持續進行中的悅讀 101─國民中小學閱讀實施計畫。
  • 而民間部分有全國性的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地區性則有台南市葫蘆巷讀冊協會等在默默進行著耕耘,此外也有教師自發性推動晨讀十分鐘、家長擔任志工到班上為孩子們念故事等行動,試著讓孩子重新愛上書本。
  • 然而除了付出行動之外,我們也應該去檢視其成效,並回頭去檢討實行的方式,而不是讓這些付出成為流水。


2.0 推廣緣由之比較

  • 在推廣某項行動之前,提出推廣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 推廣運動,因為運動可以強身健體少病痛;
  • 推廣音樂,因為音樂可以修身養性長氣質;
  • 推廣省電,因為省電可以節能減碳救地球。
  • 這些都是讓人一目瞭然並且會有動力去接受並跟著加以推廣的原因,因此想推行一項政策,那該推廣政策的緣由變是十分重要的,「萬事起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們便先以推廣的緣由來進行比較。 
  • 在台灣的方面,雖然自 2000 年開始有推廣閱讀的政策,但是一直到 2007 年的「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實施計畫才在緒言中提出了推動閱讀的原因,然而在其原因中,首先是提出了美、日兩國所推動的閱讀方針,其次是提出知識的基礎始於閱讀,「在各先進國家均已積極推動兒童閱讀運動。
  • 台灣的教育單位,怎麼能置身事外」做結
  • 推動閱讀不應該是各先進國家均已積極推動閱讀教育才來推動,而應該是因為「台灣需要推動閱讀教育,因此推動」,才是較合適的想法。
  • 而台灣雖然提出了世界各國均在積極推動閱讀,應該跟上各國腳步,卻沒有實際提出本國與已推動閱讀之國家的差距,以及應該努力去進行的方向
  • 。然而以台灣的推動緣由,對內容較未深入涉略的人可能只會認為是閱讀量上的不足,強迫兒童閱讀又造成兒童對閱讀更加厭惡的惡性循環當中。


3.0 政策面之比較

  •  推動教育的最重要推手,是政府機關從上而下的政令,讓全國往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若沒有政府的支持,縱使民間機關努力的向前進。
  • 但是由於各團體之間或有理念不合、或缺乏共識、或凝聚力不足,都是無法成為巨大的浪潮、甚至於中斷的原因。
  • 因此已從政府的角度所頒發出的政策,有它的指標性存在,也能成為一個大家努力的方向。
  • 因此便以政府所推行的各個閱讀計畫進行比較做為開端。


 在台灣方面,主要舉出以下三項政策

一、全國兒童閱讀實施計畫:

 自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展開,為期三年,呂嘉紋(民 95)整理其實施原則為:
  • 發揮主動參與之精神,從實踐中發現與學習。
  • 結合民間團體資源,共襄盛舉。
  • 兼顧閱讀內容之質與量。實施策略則以


1.成立諮詢委員會及推廣小組。
2.進行媒體宣導。
3.推廣校園閱讀活動。
4.辦理推廣活動。
5.營造閱讀環境。
6.建立專屬網站。
7.推展親子共讀活動。

  • 主軸在於推動整體性的閱讀風潮,藉由官方行動帶起民間的活動,並從媒體、校園、網路來進行宣傳,並且注重家庭教育,希望由親子共讀來培養孩子喜歡閱讀的習慣
  • 然而由於推廣的意涵重於實際施行方案,也曾經被懷疑只是喊口號政策,然而我們也可以發現,一開始的推廣,的的確確影響到了今天。


二、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

 自民國九十四年元月展開,為期四年,主要實施方向是:

1.成立地方級學校層級之閱讀推動組織。
2.招募退休教師、偏遠住校教師或閱讀志工,成立閱讀志工假日服務活動。
3.充實國民小學圖書館設備。
4.補助公立學校與公私立圖書館合作,或利用社會資源辦理圖書推廣交流活動。
5.培訓推動閱讀及故事志工。
6.補助偏遠地區國民中學辦理相關閱讀推廣計畫,提升閱讀風氣。(教育部,民 93

  •  此計畫主軸在對於教育優先區及偏遠地區之學校提供補助,提升教育較落後地區學校之閱讀資源,推廣閱讀計畫之區域性宣導
  • 因此除了培訓志工,以人力推動閱讀計畫之外;也以明文提供補助,以財力給予支持;
  • 並藉由圖書館及社會資源,以物力提供後援,由各方面對偏遠地區學校之閱讀推動給予實質上的鼓勵。


三、「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實施計畫

 從民國九十六年開始,以五年為一階段之長期計畫,實施原則為:
1.增加學生興趣。
2.提升教師專業。
3.鼓勵多元閱讀。
4.獎勵熱心典範。
5.整合中央地方各項資源。
6.重視閱讀的質與量。

實施策略的部分,則以

 1.從中央、地方到學校成立推廣小組。
2.系統性整合公私立資源如圖書館、公私立閱讀團體、民間基金會加入推動閱讀。
3.募集住校教師、退休教師、替代役男推廣閱讀,並培訓種子師資。
4.充實圖書館設備。
5.規劃閱讀基礎研究、行動研究及成效調查。
6.提升教材與師資,並對學生閱讀能力進行評量。
7.表彰績優學校與人員。
8.鼓勵學校及幼兒園推動家庭閱讀。
9.持續推動弱勢學校閱讀計畫。
10.設置閱讀網路。
11.強化宣導活動。(教育部,民 94

  •  此計畫為一承先啟後的轉折,基本方向以「全國兒童閱讀實施計畫為根基」,並輔以「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推動計畫」對教育落後地區之關懷,以過去推動閱讀的經驗為根基,而制定一長期、多階段性的計畫。
  • 而在原有基礎之上,再增加了對計畫進行研究、評鑑與修正改進的要點,以隨時檢討其方向與成效,並編列預算、進行分工,以期能更精確、快速的運作。



4.0 施行方案與成效之比較

  • 在政策施行之後,必定得回頭檢視施行的結果與成效,有的可能是以經費直接進行建設或增添的,如圖書館或藏書;
  • 有的可能是在實務上推廣開來的結果,如晨讀活動;
  • 有的可能是無法從外在觀察到,而需要進行施測或是調查的,如對閱讀的興趣或者成就上的提升。
  • 但不管是哪一項,如果沒有在投入後得到回報,便需要去回頭檢討執行的方法、策略甚至是方針,以期得到更好的結果。
  • 因此分別就台灣與日本在施行閱讀推廣計畫後,官方數據與研究所得到的推廣成效來進行比較。


一、 書籍部分

  • 在台灣方面,「悅讀 101」教育部國民中小學閱讀實施計畫提到關於全國兒童閱讀計畫的推行成效有編列經費共計 4 4,071 7,298 元,發配圖書共計 259 1,628 本,配發單位包括偏遠離島國小、全國幼稚園、原住民國小、全國國小及社教館所共 100 單位。


  •  在書籍部分,台灣主要是著重在增加學校本身的資源。
  • 台灣在推廣閱讀時是以學校為出發點
  • 以學校為出發點的優點在於學生在借閱圖書時能以學校為主,不需再多跑圖書館,但相對的與圖書館間的交流可能會因此減少。
  • 若台灣試著統計並進行公立圖書館與國中小之間的館際交流,增加圖書的能見度而提升其流通率或借閱率。


二、 協助人員部分

  • 台灣主要以種子教師的統計為主,2001 年閱讀種子教師研習,第一階段 450 人參與,第二階段 123人參與發表,2002 年閱讀種子教師培訓營約 720 人參與,2003 年則推動校長閱讀研習營,透過校長領導者的角色,幫助種子教師一同推動閱讀。 
  • 其實在台灣,許多學校也都有故事媽媽、閱讀志工的存在,可以去統計比率以及分布,再針對因地區、家庭因素無法配合學校的部分重點培育閱讀種子教師,目前閱讀種子教師也有針對偏遠地區、原住民學校等進行培訓。
  • 但如果能另外找出不是這些地方而同時也沒有故事志工的學校,也能另外為這些學校輔導或培育。


三、 晨讀活動部分

  • 由於台灣並沒有統一推動某一項實施策略,以台灣常見的閱讀指導課、閱讀護照、有獎徵答活動、撰寫閱讀心得報告、好書推薦、好書交換、班級圖書角、館藏資料查詢競賽、展覽活動跟晨讀活動來說(陳雁齡,民 91),晨讀是易於推廣且已被證明是兒童主動閱讀習慣的有效辦法之一。

  • 因台灣並未以統計全國晨讀的推動情況。台灣推動閱讀在國小推行順利而到了國中卻窒礙難行,原因可能是由於升學壓力的增加,在閱讀的推動方面因此被忽視,而將重心放在學科成績上。縱使如此,仍應將晨讀視為推廣兒童閱讀的一個重要項目。


四、 兒童回饋部分

  •  在政策頒布、計畫實施、策略上路之後,除了計劃本身的完善與否、執行是否順利之外,最重要的是兒童的感受、想法與回饋,因為閱讀推廣策略最重要的主角是兒童,只有大人覺得計畫好是不夠的。
  • 因此在這邊分別提出台灣的兒童在接受閱讀推廣計畫後,所反應出來的行為或者感受,以供調整閱讀推廣策略之參考。 台灣部分的成果,在楊敬弘(2011)的研究中有所疑問,主要包含:


 1.教育部閱讀獎勵制度的評估指標並沒有採納兒童的想法與意見,閱讀磐石學校獎的審查指標只有一項「學生閱讀績效與影響」為學生端指標,且該指標為外在成果表現,而忽略兒童閱讀的內在動機。

2.在未與兒童完善溝通下,硬性的規定閱讀對於兒童只是增加負擔,容易產生反效果,而使學生害怕閱讀。

3.兒童大部分認為閱讀環境的整修較無實質意義,而是書籍的吸引程度決定是否願意閱讀。4.學校閱讀計畫不應為了學校利益而忽視兒童自主權,強硬的逼迫不只無助於兒童對於閱讀的樂趣,反而容易因為逼迫而失去興趣。


  • 但是在王炳欽、許君穗(2010)對於晨讀十分鐘對國小二年級生閱讀動機影響的研究當中,有 79%的兒童喜歡晨讀十分鐘的活動,而有 75%的兒童認為自己比過去愛看書,這表示並不是整個推廣閱讀計畫都會令兒童反感,並且在楊敬弘的研究中,兒童也曾表示比較輕鬆的時寧靜閱讀的自由閱讀時間,表示兒童並不是本身討厭閱讀,而是厭惡閱讀所帶來的其他被逼迫的行為。


  • 以台灣而言,缺乏的是全國普查的統計資料,可以試著從這邊下手去調查公共設施及圖書館的使用率、每月平均閱讀圖書以及無閱讀習慣者的比例,來增加對推動閱讀功效的掌握。
  • 因此除了量化研究之外,可以試著去研究兒童對推動閱讀的感受與想法,聆聽兒童的聲音來做為修訂政策的依據之一。



5.0結語

  • 今年PISA又再度進行測驗,測驗分數尚未公布,然而在冀望推廣閱讀運動能增加PISA閱讀測驗成就之外,我們是否應該去思考,我們要帶給孩子的是「PISA成績的高成就所帶來的快樂」還是「閱讀所帶來的快樂」。
  • PISA測驗試題希望的是生活化的應用,如果為了提高PISA的成績而去進行制式化的訓練,是否又將本末倒置? 強迫式的閱讀會帶給兒童不快樂,是淺而易見的事情,然而學校、家長是否在善意之外,參雜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利益去思考,而忽略了閱讀一開始希望帶給兒童的快樂?
0 评论

阅读定义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获取作者原意想表达的信息。换句话说,作者通过编码将意义变成书面语言,读者又将书面语言变成意义。閱讀也可以说是一個人依靠腦中的原有知識,主動獲取資訊,從文章中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定义是“阅读指大脑接受外界,包括文字图表公式各种信息,并通过大脑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过程”


          一般情况,学术界将阅读分作四步 :接受信息(眼睛感知)、处理信息(视网膜和神经兴奋)、大脑吸收(大脑思维中枢和语言中枢)和信息加工。人们普遍认为,阅读是由识字开始,我们通过一个一个的字组成词,再串联词语成句子,结合句子就可以理解文章或段落意思,然而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改变了我们对阅读的认识。
 
;